Jizz日本少妇人妻

教育科研首頁 >> 思學通教育研究院 >> 成果展示 >> 正文

【論文】在反思中成長

發布時間:2013-10-29 閱讀次數:

    當前,教學改革普遍認同的兩個觀點是:教師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學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因此,加強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改革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就成為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主題。教學反思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一條極為重要的途徑。其實,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就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
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產品已經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思維和交往方式。那么作為電子專業的一名實訓老師,如何在反思中成長,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把教學反思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學習方式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就倡導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教育家孔子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學記》)。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是:“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這些都說明教師成長需要反思。葉瀾教授更認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如果認真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梢?,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什么是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所做出的行為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包括教學活動反思和教師自身反思。教學活動反思是以教學為指向,對教學各個具體環節進行反饋、調控和重新建構;教師自身反思是以教師自身為指向,對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教學能力、教學藝術、教育責任感等反面進行反思,是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獲得新的認識,建構新的經驗。
    由此來看,教學反思不是一種面向學生的教學方法或策略,而是一種用來提高教師自己的專業素養、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借助于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積極探索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漸成長為專家型教師。從教師成長的角度來看,教學反思是教師的一種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學習的方式是探究式、發現式學習;學習的主體是自己,對象是自己的教學實踐;學習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反思”和“探究”。實踐(行動)──反思──調整──再實踐(行動)……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二、教學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一種心靈對話
     作為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學科專業知識(本體性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條件性知識)和重要的教學實踐性知識。而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性知識具有很強的內隱性,教師通過對教學現象的觀察、研究,特別是反思教學行為,能促使這種知識的顯性化。教學反思從本質上講,就是理論與實踐的一種心靈對話,是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心靈溝通。
如何反思教學才能促使內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性知識顯性化呢?從觀念層面上講,應回答“我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怎樣反思”;從操作層面上講,應回答“我是如何教學的——這樣教學有效嗎——這樣教學合理嗎——教學還能怎樣改進”,只有這樣反思,才能促使內隱的知識顯性化。作為心靈對話的教學反思具體內容主要是:
    1、反思教學理念。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反思教學是否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主性、體驗性是否得以充分體現。反思教師角色轉換是否到位,在師生關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學生,贊賞學生。在教學方式上是否做到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同事是否做到教學合作。電子技能實訓本身就有很強的操作性,更應采用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習主體性、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主動學習方式。在電子技能實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起指導、啟發的作用。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我們采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模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不斷的想知道為什么?然后教師必須以引導的方式進行理論與實踐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答案。而且學生還會主動要求老師多講一些基礎知識(如電工基礎、電子技術),讓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體會到理論知識的重要,然后在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也使學生在完成任務時產生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體會成功的樂趣。
    2、反思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中,教案設計流程是否合理。教學情景中師生情感交融,學生的“智慧火花”、“創新火花”得以燃發、靈感閃現,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和尖刻的問題,教師是如何駕馭的。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是如何處理的。教學是否運用了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方式。是否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我校屬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高低層次差距很大,造成學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先天因素、學習環境、學習方法和主觀努力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差異、分層教學”,照顧到各層次學生的求知需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活動,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下面就談談我在課堂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具體做法:首先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對知識的不同掌握情況,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的因素,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高、中、低三層,但這種層次是是動態的,教師可根據學生以后的學習情況做相應的調整。給學生布置任務、練習時也按照分出的層次分別布置,后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大綱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在大綱要求基礎上有所提高,開發他們的潛能。還要面向每個學生的每個層面,注重個性發展,發揮其自身優勢。例如:有些學生在實訓中表現出對元器件的識別和檢測和感興趣,有些學生對故障檢測和維修很感興趣,還有些學生對電路的組裝感興趣,可以分別的進行輔導發揮他們的特長,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讓每個學生各有所長,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操作及時做出分層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任務的一個基準,既肯定其進步又揭示不足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可以開展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把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一組,挑選出那些學習成績好、學有余力、素質過硬的學生作為“學生教師”,并在座位上做相應的調整。對于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可以進行討論并讓“學生教師”進行輔導。這樣就創設了一個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樂于、敢于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圍,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探索、鍛煉和交流機會。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還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習慣。
    3、反思教學得失。對教學過程中的精彩片斷詳細地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通過反思將教學片斷不斷地加以改進、完善,供自己以后在教學中使用或他人借鑒。對教學的瑕疵、“敗筆”之處進行認真回顧、梳理,并對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出形成的原因,探究解決的策略,形成教學經驗。
    4、 教學再設計。這是教學反思的最終目的。通過反思得出新的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啟發和探究性,學法上有新的見解,知識上進行拓展,教學設計上趨向合理,對教學過程進行再梳理、再研究、再發現、再創新,寫出新的教學設計或案例,不斷升華,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種“預案+反思”的備課形式應成為教師“終身備課”的重要模式。
以上是我在電子技能實訓教學的反思,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反思,肯定優點、改正不足,這樣,我們的專業技能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生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附件】下載查看全文

教育部 中央電化教育館 中國教育報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 中國學校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