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首頁 >> 思學通教育研究院 >> 成果展示 >> 正文
【論文】中職德育課差異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發布時間:2013-10-29 閱讀次數:
摘要:職業教育肩負著向社會輸送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術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由于職業學校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要求我們的中職德育課要分析和掌握學生的現狀、特點,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能,把課堂變成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從備課、授課到課外活動的設計,都要體現差異教學的指導思想。
關鍵詞:職業教育、德育課、因材施教
職業教育是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技術訓練為內容,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現代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需要教給學生所從事職業所需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中職生是學生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通常理論學習熱情不高,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面對外界的諸多誘惑,他們往往不滿足于學校課程的學習,而是喜歡嘗試新事物,甚至熱衷于網絡、游戲、享樂等。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作為德育課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要把課堂變成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就一定要注重在分析和掌握學生的現狀、特點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潛能,實施因材施教。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是通過以下方法實施差異教學的。
一、備課。
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學的目標包括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關于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其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所以,對教材的處理我們堅持符合學生實際和實用性的原則。在每一個學期的開學前,我們都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分析其理論知識是否難易適中,活動課程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課后思考練習能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列舉的案例是否具備時代特點和感染力。對于難度較大的理論知識或是與學生實際聯系不大的內容可以適當的刪減,而對于那些與學生實際聯系密切的重要理論知識可是適當的進行擴展。把中職德育課教材的普遍性與所教學生的特點有機結合,為學生準備好適用性強的教科書,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寫每一節課的教案時,認真研究教材、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多列舉學生熟知的,貼近教材、貼近生活的實例,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內容,使教學內容的難易更恰當,使教學形式更貼近學生思維,容易被學生接受。
二、授課。
根據生源質量特點,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職業學校的學生通?;A相對較差,知識儲備量不多,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目的不夠明確,而且還有一少部分學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把這些充滿個性的學生打造成幾年之后順利就業,并且為社會貢獻力量的各行各業的建設者,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研究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如針對很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差的實際情況,我們在課堂上開展了事實報告活動。具體的做法是,每節課前安排一到兩名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通過電視、報紙或是網絡等途徑收集近期的實事新聞,并且做好記錄,利用每節課的課堂前五分鐘時間,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新聞內容陳述出來,同時談談自己的感受。這個活動堅持下來,會使學生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明顯提高。這個活動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得到較大發揮。而且學生普遍反饋的信息是,這個活動不僅使他們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使他們對德育課產生了學習興趣,更積極主動的關心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增加了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根據教材特點,制定符合學科實際的教學方法。如《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學科,其理論性較強,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在講授這門課程時,對于那些分析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我通常采取案例教學的方法和課堂討論的方法去提高學生的能力。比如,我在講授《取得民事權利的途徑》一課時,引入了一個案例:甲乙兩名同學,均12歲,甲有一支鋼筆,乙明明知道這支筆價值幾百元,卻騙甲說僅僅值十元錢,并且以十元的價格從甲手中買來。甲得知筆的真實價格后,向乙索要筆并返還錢,乙卻說,筆是自己買來的,不原返還。對于這個案例,在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提出一個問題:乙同學能成為筆的主人嗎?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總結,引入本節課所講內容“取得民事權利的途徑”通過案例討論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經歷思考、討論的過程之后加深對該問題的印象,同時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或是錯誤結論被教師更正的過程會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這樣獲得知識的效果會遠遠好于單純的理論講授。多年的教學實踐也不斷證明,案例教學法是講授理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三、滿足職業對人才發展的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同齡人當中,性格相對開朗活潑,知識儲備量偏低,意志品質相對較差,所以純粹的理論知識講授不適合他們的學習特點,因此我們制定了一些符合職校學生特點的課外活動,以鞏固課堂教學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我在講授《商品的生產與消費》一課時,為了達到“理解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認識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等思想方面的教學目標和“體驗價格與價值的關系,按價值規律辦事”等行為方面的教學目標,設置了這樣的活動流程: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訪農貿市場。2、向銷售者了解商品的價格波動及原因等情況。3、談市場走訪體會,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從“資料搜集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活動的能力、成果完成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層次。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過程,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和領域,形成和發展合作溝通能力,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能力和應用等能力,培養自主探究、自主創新和意識和習慣。
中職德育課不僅肩負著“授業、解惑”的責任,更主要的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而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職業理想的樹立。因此,為適合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我在教學中不斷改進方式方法,力求做到因材施教。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合格的人才而努力。
【附件】下載查看全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德育課、因材施教
職業教育是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技術訓練為內容,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現代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需要教給學生所從事職業所需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中職生是學生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通常理論學習熱情不高,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面對外界的諸多誘惑,他們往往不滿足于學校課程的學習,而是喜歡嘗試新事物,甚至熱衷于網絡、游戲、享樂等。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作為德育課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要把課堂變成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就一定要注重在分析和掌握學生的現狀、特點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潛能,實施因材施教。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是通過以下方法實施差異教學的。
一、備課。
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學的目標包括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關于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其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所以,對教材的處理我們堅持符合學生實際和實用性的原則。在每一個學期的開學前,我們都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分析其理論知識是否難易適中,活動課程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課后思考練習能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列舉的案例是否具備時代特點和感染力。對于難度較大的理論知識或是與學生實際聯系不大的內容可以適當的刪減,而對于那些與學生實際聯系密切的重要理論知識可是適當的進行擴展。把中職德育課教材的普遍性與所教學生的特點有機結合,為學生準備好適用性強的教科書,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寫每一節課的教案時,認真研究教材、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多列舉學生熟知的,貼近教材、貼近生活的實例,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內容,使教學內容的難易更恰當,使教學形式更貼近學生思維,容易被學生接受。
二、授課。
根據生源質量特點,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職業學校的學生通?;A相對較差,知識儲備量不多,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目的不夠明確,而且還有一少部分學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把這些充滿個性的學生打造成幾年之后順利就業,并且為社會貢獻力量的各行各業的建設者,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研究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如針對很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差的實際情況,我們在課堂上開展了事實報告活動。具體的做法是,每節課前安排一到兩名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通過電視、報紙或是網絡等途徑收集近期的實事新聞,并且做好記錄,利用每節課的課堂前五分鐘時間,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新聞內容陳述出來,同時談談自己的感受。這個活動堅持下來,會使學生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明顯提高。這個活動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得到較大發揮。而且學生普遍反饋的信息是,這個活動不僅使他們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使他們對德育課產生了學習興趣,更積極主動的關心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增加了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根據教材特點,制定符合學科實際的教學方法。如《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學科,其理論性較強,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在講授這門課程時,對于那些分析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我通常采取案例教學的方法和課堂討論的方法去提高學生的能力。比如,我在講授《取得民事權利的途徑》一課時,引入了一個案例:甲乙兩名同學,均12歲,甲有一支鋼筆,乙明明知道這支筆價值幾百元,卻騙甲說僅僅值十元錢,并且以十元的價格從甲手中買來。甲得知筆的真實價格后,向乙索要筆并返還錢,乙卻說,筆是自己買來的,不原返還。對于這個案例,在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提出一個問題:乙同學能成為筆的主人嗎?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總結,引入本節課所講內容“取得民事權利的途徑”通過案例討論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經歷思考、討論的過程之后加深對該問題的印象,同時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或是錯誤結論被教師更正的過程會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這樣獲得知識的效果會遠遠好于單純的理論講授。多年的教學實踐也不斷證明,案例教學法是講授理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三、滿足職業對人才發展的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同齡人當中,性格相對開朗活潑,知識儲備量偏低,意志品質相對較差,所以純粹的理論知識講授不適合他們的學習特點,因此我們制定了一些符合職校學生特點的課外活動,以鞏固課堂教學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我在講授《商品的生產與消費》一課時,為了達到“理解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認識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等思想方面的教學目標和“體驗價格與價值的關系,按價值規律辦事”等行為方面的教學目標,設置了這樣的活動流程: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走訪農貿市場。2、向銷售者了解商品的價格波動及原因等情況。3、談市場走訪體會,并根據學生的表現從“資料搜集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活動的能力、成果完成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層次。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過程,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和領域,形成和發展合作溝通能力,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能力和應用等能力,培養自主探究、自主創新和意識和習慣。
中職德育課不僅肩負著“授業、解惑”的責任,更主要的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而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職業理想的樹立。因此,為適合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我在教學中不斷改進方式方法,力求做到因材施教。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合格的人才而努力。